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平台社区已迁移,请去有道财富社区参与交流:https://club.youdaocaifu.com/
  • QQ空间
  • 回复
  • 收藏

出身普通的人,如何突破阶层天花板?

秋阳   发帖之星 楼主 2020-7-11 07:19:10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如今的美国社会有个奇怪的现象:尽管职场的竞争貌似公平,但获得高薪职位的,往往是来自富裕家庭的学生。
也就是说,出身虽然没有决定命运,但决定了改变命运的难度。
而在不少中国企业也在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,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。
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,不仅揭开了名企精英选拔的逻辑及潜藏的偏见,披露了大量招聘内部知识,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:如果教育成了精英群体自我复制的路径,我们是否该避免以及如何避免这种局面?

文凭出身论
凯莉是美国一家知名投资银行的人力负责人,每到校招季,就是她最忙的时候。
在2014年新一轮校招来临前,凯莉已在公司官网发出公告,明确将招聘一定比例的少数裔毕业生,并公布了简历接收邮箱。
往年,凯莉从来不在网上发布招聘广告,只信任校招,而且只信任公司眼中全美最好的前4所大学。这次网上发招聘广告,纯属被逼无奈。
2013年,美国职业多样性促进机构,约谈了凯莉所在公司,要求多给少数族群学生机会,否则公司将被列为“非多元文化组织”,并被打上“不够包容”的标签。

对此凯莉很无奈,在她看来:“我只负责给公司招揽最优秀的人才,至于员工是不是多样性的,纯粹取决于校园生源是不是足够多元。”
言下之意,她是无辜的。
事实上确实正如凯莉所言,如今的美国,大学校园生源本就存在严重的不平等:
收入前1/4的家庭,80%的孩子可以获得学士学位,后1/4的家庭,仅有10%的孩子能获得同样的学位。顶级商学院和法学院,超过半数学生家庭的收入在全国前10%。
而很不幸的是,美国高收入人群,基本集中在欧裔白人群体之中。这就是导致,如果一家公司只招顶级大学的顶尖学生,就意味着只招欧洲裔白人。

一家顶级律所的合伙人霍尔特,跟凯莉有一样的困惑。他直言不讳地说:
“我认为不是招聘过程出了问题,而是高中教育一直到本科和研究生录取的整个价值链出了问题。我们的选择非常有限。”
不过无论如何,凯莉所在公司招聘邮箱的公布,还是让很多人看到了一丝希望,邮箱仅公布12个小时就被塞爆了,再也无法接受新邮件。
这当然是有原因的,在美国,知名的投资银行、律所和咨询公司,简称EPS,属于顶级的专业服务行业,平均薪水超出一般公司3-4倍。
一个刚毕业的新员工,在普通公司拿4-5万美元年薪就不错了,但在EPS公司,却能拿到16万美元——这意味着一毕业就能跻身全美家庭收入前10%。
何况美国私立大学学费都相当昂贵,每年需要4万美元,很多人还没工作就已是“大负翁”,60岁以上还在换助学贷款的大有人在,所以对美国人而言,找工作没有任何浪漫余地,钱多多是唯一标准。
邮箱中海量的简历,肯定有符合招聘需求的,只需从中择优录取就行。但真实的情况相当残酷,因为这些简历100%都将成为炮灰,根本不会有人打开。
这是因为,这些顶级高收入公司,没意愿浪费精力大海捞针地寻找新员工,顶级大学本就是一道智力的“过滤网”,可以节省大量招聘成本。
凯莉并不掩饰自身的偏见和傲慢,她对谁都这样说:“网上的简历我从来不看,我一天只有那么多时间,我的首要任务是在校园里招聘。”
至于“不包容”这个标签她也不在乎,薪水给足了,哪怕公司里全是欧裔白人,依然会是毕业生追捧的“明星公司”。
对于今天的美国大学生来说,如果想获得高收入,顶级大学文凭是唯一的敲门砖。
问题在于,好文凭意味着出身富裕,而出身富裕又意味着你得是白人。
美国历来以多元文化著称,但从上幼儿园到上大学,再到找工作应聘,阶层的种族的壁垒,从来就没有真正打破,且越来越坚固。
学者劳伦·A·里韦拉把顶级公司招聘中出现的不平等,写进了书里,名叫《出身:不平等的选拔与精英的复制》。
在书里,这位学者告诉世人,如果说大学校园是精英复制的不平等机制,那么高薪的EPS公司招聘,就是这种不平等机制的延续。
顽固的“文凭出身论”只是证明,社会不平等的再生产链条,环环相扣,滴水不漏。

精英气质
考入顶级大学,证明一个人的智力水平过关了,获得了一张进入精英圈子的船票,但是否能真正上岸,却不确定。因为,他还必须有意愿有条件培养“精英气质”。
凯瑟琳·李是一名亚裔学生,斯坦福本硕,毕业时顺利拿到四家顶尖投行公司的面试通知。
为了得到一份投行工作,凯瑟琳·李可谓费尽了心机,除了在专业成绩上达到近乎满分外,因为知道美国公司会看专业人士的推荐信,所以从刚入学那会就已经开始有意搭建人脉网。
她通过社交网站领英,圈定了一个100人的社交圈子,多年来,坚持发问候、登门拜访、送礼物、交流,让别人充分认识自己。
这个方法确实有效,找工作时,她向其中50人发了推荐请求,最终获得了其中10人的推荐信。
但就是这样充分的准备,凯瑟琳·李的四个面试却都以失败告终。
这位亚裔姑娘沮丧到了极点,完全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。为了延续在美国的工作机会,她不得不匆忙地进入一家要求三个月无薪实习才能转正的小公司。
值得庆幸的是,这份工作仅工作了一个月,她就凭借优异的工作表现成功转正。但不得不说,这份工作和她预想中的理想投行工作,差距还是有点大。
劳伦·A·里韦拉在《出身》一书中说:
一个毕业生足够聪明优秀,只是进入精英公司的必要条件,但不是充分条件。
那些精英公司招聘者,除了考察应聘者基本条件外,还会特意找寻与自己气质、脾性、经历差不多的人,就是和他们有相似的“精英气质”——这只能凭借主观感觉或刻板偏见决定。
凯瑟琳·李,是非常卓越的求职者,但她吃亏在没有什么特别的精英业余专长。在履历中,她在爱好一栏写的是“阅读和篮球”。
这样简单的介绍,等于说自己没有专长,更别说精英圈子愿意接受的类型。
一名投行的招聘者说,“我觉得我们不想要只会学习的人……我不希望人们来这里就只是工作、工作、工作,一个人的生活趣味跟我们契合很重要”。
业余爱好、课外活动、专长,是一个人内驱力的证明,它表明一个人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去干好一件事,而工作大多时候仅仅是迫于生计需求。
社会学家布迪厄把生计之外的这些需求,视为精英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,叫“非必要需求”。
但必须指出的是,不是所有业余爱好、课外活动、专长,都是精英类型的。
以运动为例,顶尖工作精英招聘者,更喜欢那些付费类的“俱乐部”运动,例如长曲棍球、草地曲棍球、网球、壁球、赛艇,而足球、篮球或摔跤则被认为是大众型运动,参加的人鱼龙混杂。
再有,浅层次的参与也是不够的,必须有得奖证明,或取得最高等级的成就才行。
拉大提琴,是一项精英品味,但仅仅参加了一段时间的训练班可不算,必须在皇室面前或维也纳音乐厅演奏过。
业余爱好或专长,作为精英品味的象征,还算看得见摸得着,但还有些所谓的“精英气质”却完全是无形的,仅仅是一种感觉。
比如,这些顶尖公司的招聘者都谈到,面试者在求职时,不能太冷淡,那意味着求职者没有从事这份工作的热情,但也不能太热情,否则只能说明求职者太假。
换句话说,求职者必须表现得不冷不热,恰到好处,才会被接纳。
学者西莫斯·可汗说:“特权阶层的特点之一是他们表现出距离感和情感上的抽离,在人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上更加超然。”
在表情、情绪、态度上恰如其分的把握,让面试官放松,也让自己放松,显得非常重要。
一位知名律师的合伙人解释说,“这就像一段恋爱,没人喜欢对方成天围着你转,每个人都喜欢难追的人。”
凯瑟琳·李为了获得投行的工作,事先准备了多年,可谓热情十足,但可能恰恰准备过于充分,暴露了精英圈子都普遍反感的功利、急切或过分热情的毛病。
如何打入精英圈子
说到底,哪有什么公平的招聘,精英招聘者,实际是在找寻同类。
那些相似的风度、情感契合度,都需要长期生活在圈子之内才可能培养起来,而那些精英式业余爱好,不仅需要时间,更需要大量金钱。
这就排除了大量“圈外人”,从而形成了封闭的精英圈子,或固化的上流阶层。
所以劳伦·A·里韦拉建议,假如你真有强烈的欲望进入精英圈子,那让自己长期浸淫在精英圈的文化氛围之中,学习和模仿他们的谈吐、思维和行为方式,是非常有必要的。
如有可能,甚至需要巴结一两个500强公司老总或主管的富二代,跟他们做朋友。
你可能表示不服,也可能觉得委屈,但实在抱歉,别无它法。
像凯瑟琳·李那样提前几年编制人脉关系网,看起来非常功利,可她的做法是对的,当然是否有效另说。
凯瑟琳·李获得的推荐信,大多来自领英好友,其实多是过去的学长学姐,私下里估计也就见过几次面而已,意义不大。
几年前,一名华裔耶鲁博士,甚至得到一名诺贝尔奖得主的推荐信,但在找工作时依然遇到大麻烦。
真正有效的推荐信,是对口公司的明星高管,或者干脆是求职公司的领导,那等于直接拿到offer。
不过这些东西都相当难得到。所以劳伦·A·里韦拉提供了一条更加省钱的方法:通过讲故事的方式,引起精英招聘者的情感共鸣,也就是以情动人。
什么样的故事最能打动精英招聘者呢?很简单,强调个人努力、一步步获得成功的鸡汤型故事最能打动他们。
这很讽刺,因为在招聘时,他们明明一直自觉不自觉地强调求职者的出身,但偏偏喜欢这一类励志故事。所以在正式求职之前,不妨认真研读《风雨哈佛路》这样的著作。
一位单亲家庭出身的投行面试官,面试了一位单亲妈妈。在面试过程中,两人聊起了单亲家庭生活,因为相似的遭遇,面试官偷偷抹了好几次眼泪。
在评议复核阶段,这位掉眼泪的面试官非常坚决地推荐了那位单亲妈妈,尽管她并不是最优秀的。
另外一位律师事务所的面试官也说到类似的经历:
“我面试了一个孩子,他有点不够完美。我是说他曾经在麦当劳工作过,还有其他类似的经历。但我想给他一次机会吧。有时候这种不得不为了金汤匙而工作的孩子会更努力地工作。”
鸡汤励志故事,是一种典型的美国白人叙事。这些叙事将个人成功都归为内在因素而不是外在因素,是美国白人证明自身合法性的方式。
对于这些方法,你当然可以表现出不屑。但书单君认为,对于阶层壁垒这种事,纯粹的抱怨无济于事,学会适应、妥协,学会按照主流的标准行事和形塑自己,才是职场真谛。
凯瑟琳·李,经历了4次失败的面试,热脸贴冷屁股的羞愧感,曾经一度让她想要放弃,也抱怨过。不过好在她看得开,她知道,没有完美的开始,并不一定不会有完美的结果。
2017年,在那家小公司工作了3年的凯瑟琳·李,已经成功晋升合伙人。她对曾经的大投行梦也不那么执着了,她说精英是一种身份,更是一种能力,身份靠命不强求,能力才真正需要打拼。愿你找到好工作.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2020.7.11.




参与人数 4宝石 +4 收起 理由
无懈可击 + 1 感谢分享!
飒爽 + 1
一丝秋水 + 1
开心星开 + 1 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宝石 +4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大神点评(8)

nwdvcgegu   超级富豪 2020-7-11 09:22:23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自有定数
参与人数 1金币 +3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3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金币 +3

[发帖际遇]: 神秘人对nwdvcgegu 说:“每一个行动都有一个后果,而每一个后果都有进一步的后果,这被称为二阶效应。这意味着我们要考虑“影响的影响”。”nwdvcgegu 听后得到了1 颗宝石. 幸运榜 / 衰神榜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开心星开   理财高手 2020-7-11 09:24:42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职场真谛
参与人数 1金币 +2 收起 理由
小财神 + 2 解决零回复,赞一个!

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 : 金币 +2
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老克勒   发帖之星 2020-7-11 09:25:57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能力才真正需要打拼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星儿   活跃之星 2020-7-11 09:33:54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出身虽然没有决定命运,但决定了改变命运的难度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雨滴梧桐   活跃之星 2020-7-11 09:40:31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美国高收入人群,基本集中在欧裔白人群体之中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一丝秋水   发帖之星 2020-7-11 10:30:36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谢谢分享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nwdvx2kre   活跃之星 2020-7-11 10:39:08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人生感言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永不放弃   理财高手 2020-7-11 22:23:46 显示全部楼层
平台社区已升级为有道财富社区,请点击访问!
出身虽然没有决定命运,但决定了改变命运的难度。
回复 点赞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回复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奖励规则

HOT • 推荐

关注2

粉丝449

帖子118534